为响应国家“百千万工程”号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奇果创科”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于七月赴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好义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科技赋能农业、文化浸润乡村、青春服务民生为主线,通过多元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一、泥土里的技术革命:从花生壳到智慧链
在鹿塘村,队员们体验“拔秧、打果”等环节,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花生种植经验与实际困难。当地花生主打古法榨油,流程包括筛选、焙炒、碾磨至木楔压榨,销路单一、利润有限,因此团队提出“深加工”路径,计划将产业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挖掘增收潜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花生地种植户合照(供图:王衍霖、郑嘉)
在好义镇水稻种植核心区域,团队与种植大户“好义农丝苗米”进行深度访谈,调研发现,目前当地正以科技破局,效率相比人工提升数十倍,新农人正构建全产业链体系,计划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实时监测,并建立产品溯源系统,推动水稻产业从传统种植迈向智慧农业。
图为团队成员调试农机实拍图(供图:郑嘉、王衍霖)
在实地探访“好义三黄胡须鸡”养殖场过程中,团队详细了解其养殖规模、饲料来源、疫病防控体系、品牌建设及销售渠道现状。同时,团队引入“奇果创科V2.0”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增强抗风险能力,利用YOLO算法开发智能监测系统,实现鸡群状态可视化管理。
图为奇果创科团队基于鸡场数据集研发的智能鸡群行为监测系统(供图:陈楚泰)
与此同时,团队为当地农产品品牌化、冷链物流优化提出可行性方案,推动“紫金三黄鸡”等品牌价值提升,彰显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作用。目前,养殖场通过“线下+线上”拓销,未来有望以“匠心+科技”平衡品质与效率。
二、乡野间的双向奔赴:黄皮的甜与心头的暖
民生服务中,团队走进敬老院开展陪伴活动,通过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方式传递社会温暖,这些行动不仅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强化了青年与乡村的血脉联系。
图为团队成员于敬老院大合照(供图:郑嘉、王衍霖)
“孩子们,这黄皮是后山坡熟得最透的还有这特色的三黄鸡,你们拿回去吃!”院长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意。团队成员在好义敬老院与老人们亲切交谈,倾听心声,了解其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送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传递社会关怀与温暖。
三、课堂上的教学新花样:趣味游戏融入教学
团队成员以游戏融合课堂新形式开展安全科普、爱国教育、诗词创作等课程8堂,覆盖学生百余人。其中,“安全知识闯关”游戏让孩子们在情景模拟中掌握防溺水、防诈骗技能,“诗词创作大赛”征集原创作品20余篇,以舞蹈的形式理解枯燥的古言等。
图为上课实拍图(供图:郑嘉、王衍霖)
不少家长表示:“这样的课堂孩子爱听、能懂,还能学到真东西。”队员携《乡村振兴促进法》《土地管理法》走进田间巷陌,用漫画图解法律,以乡音解读条文,用案例传递温度,村民紧锁的眉头因权益明晰而舒展。
图为老师和小朋友互动实拍图(供图:郑嘉、王衍霖)
四、旧墙上的新图腾:47 米长卷里的振兴梦
在紫金县好义镇,团队成员以"乡村振兴"为创作核心,勾勒出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浓的一幅长达47米、高1.5米的振兴蓝图。创作期间,团队成员顶烈日、冒暴雨,甚至挑灯夜战抢补进度,只为践行承诺。如今,这面凝聚青春誓言的墙绘已成为村民驻足流连的文化新地标,它不仅是村容村貌的美丽蝶变,更传递着向上向美的发展信念。
图为团队成员墙绘实拍图(供图:郑嘉、王衍霖)
本次活动中,奇果创科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模式,探索出一条高校资源下沉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的有效路径。其成果表明:乡村振兴需立足产业实际引入创新要素,同时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既能贡献智慧,也能锤炼本领、深化社会责任感。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好义镇发展需求,推动校地合作长效化,为乡村振兴事业书写更鲜活的青春注脚。
图为团队大合照(供图:郑嘉、王衍霖)
供稿:黄弘毅、陈楚泰、陈枥鑫、吴显礼、黄彬峰、李静雯、何清清、黄诗茵、吴子莹、刘雨蝶、蔡婷婷、卓静纯、连丹丹、黄宇婷、温琦、萧楷鸿
供图:王衍霖、郑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6-15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