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及“健康中国”战略部署,聚焦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与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2025年6月24日至7月4日,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传红色薪火,暖健康万家”实践队奔赴铜鼓县永宁镇兴源村,开展了一场以红色文化传承为引领,健康科普服务为核心,“暖万家”惠民行动为落脚点,传统文化弘扬为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专业优势,致力于探索健康科普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通过提升村民健康素养、关怀乡村民生、活化地方文化,切实传递温暖,助力乡村振兴。
一、聚焦核心:深学·笃行·广传:红色基因的“三阶”传承路
(一)深学:寻迹红土地,浸润基因源
实践队来到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讲解员深入阐释“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决策的重大历史意义,队员们齐声诵读毛泽东诗词“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在铿锵词句中感悟革命智慧与坚定信仰。在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萧家祠,实践队实地探访毛泽东同志1927年指挥作战的历史场景。简陋的硬板床、煤油灯、旧木桌,生动再现了革命领袖在艰苦岁月中运筹帷幄的伟大精神。馆内珍藏的起义军用作战地图、往来信件等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怀着崇敬之情,实践队缓步登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铜鼓烈士陵园的台阶,向革命先烈集体鞠躬默哀,并敬献白色花束。每一朵素雅的花,都寄托着后来者对英魂的深切缅怀;每一次深深的俯首,都诠释着对革命信仰的无限景仰与传承之志。肃立碑前,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先烈们滚烫的理想与无悔的牺牲,心中“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念愈加清晰、炽热。队员彭俊子说:“是革命前辈们非凡的智慧与决绝的忠诚为苦难的中国点亮了星火,他们艰苦斗争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激励我们汲取革命智慧,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更加坚定了我们传红色薪火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秋收起义纪念馆认真学习铜鼓红色革命文化
(二)笃行:深耕力行路,淬炼赤子心
正值党的104岁生日,8名队员一同踏入一座斑驳小院,拜访党龄相加逾百年的钟爷爷、邱奶奶夫妇,与他们围坐交谈,聆听他们讲述入党初心与奋斗历程。一捧鲜花,一盏铜鼓特饮的菊花萝卜豆子茶,开启了跨越岁月的对话。老人抚今追昔:钟老回忆“油瓶倒了不知扶,村务件件记心间”的党员担当,邱老细数“天未亮出工,夜半方归家”的集体岁月。当鲜红党旗在院内展开,青丝白发共立誓言,两代人紧握的双手传递着信仰的滚烫温度。午时,小院升起烟火气。学子们围坐案前,跟着邱老捻皮裹馅。年轻的手虽显笨拙,飞撒的面粉却裹着欢声笑语。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老人连声赞叹:“有大家在,味道格外香!”蒸汽氤氲中,心与心悄然贴近。实践队不仅为老党员送去了温暖与关怀,也让新党员们和入党积极分子在传承与坚守中更加坚定了笃行红色精神服务群众的决心。队长吴炫煌感慨道:“握爷爷奶奶双手的瞬间,我感受到留在粗糙掌心里的是历经岁月淬炼依然滚烫的信仰,和他们的交谈让我们明白了‘共产党员’四个字的分量,认识到什么是红色基因,激励我们用青春力量切身笃行守护人民健康。”
图为邱奶奶与实践队员们包饺子
实践队在走访慰问当地老人了解到村里20余名老党员有个共同心愿——“想与天安门有个合影”。随后,我们连同南大一附院驻村工作队一起立刻定制了天安门背景幕布,组织大家在“家门口”圆梦。在党的生日当天,党员们就和钟爷爷、邱奶奶夫妇有了第一张“天安门”合影。“我爱天安门,我爱中国共产党”老党员王大爷站在村文化广场临时搭起的“天安门”幕布前,激动得声音发颤。照片被精心装裱为“不忘初心纪念相框”,送到每位党员手中。另一个老党员摸着相框,笑呵呵地说:“过去蹬三轮走泥洼的日子翻篇喽!如今开着轿车跑在亮堂堂的柏油路上。 听党话,跟党走,咱庄户人的好日子啊,比山里的野蜂蜜还甜,越过越有滋味”。
图为党员们和钟爷爷、邱奶奶夫妇的第一张“天安门”合影
(三)广传:扬帆新征途,播撒星火情
实践队在永宁镇兴源村为当地老人精心组织了一场专题文艺演出。演出在青春激昂的手势舞《红星闪闪》中拉开序幕,跃动的红星犹如不灭的信仰之火,点燃全场。深情朗诵革命先烈方志敏的不朽遗作《可爱的中国》,字字铿锵,将对祖国深沉的爱与赤诚的信仰注入每位观众心田。充满乡土情怀的手绢舞《回到山沟沟》,以灵动舞姿展现了革命老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诉说着红土地上的深情记忆。当铿锵有力的合唱《在灿烂的阳光下》响彻全场,歌声如阳光般穿透心灵,唱响了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定誓言,将现场气氛推向沸腾高潮。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老人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饱经风霜的眼眶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皱纹里盛满笑意,现场洋溢着跨越代际的温暖与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的浓厚氛围。同时,这场传播红色文化的艺术表演也同步上传到抖音、微信视频号,铜鼓当地电视台也有相应的报道。队员曾艺钦说:“我们将铜鼓特色的红色文化融合音乐舞蹈,希望可以向更多人宣传铜鼓的红色文化,同时我们实践队员们也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坚定发扬的信心。”
图为实践队员们深情朗诵革命先烈方志敏的不朽遗作《可爱的中国》
二、专业融合:青春护老幼,健康传赣鄱
本次实践我们还融入医学生专业特长,在启程前,实践队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康复科及营养科的深度见习调研,为后续健康科普工作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实践基础并精准指明了方向。通过与医护人员并肩协作,队员们深切洞察到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关键痛点:在老年科,目睹部分老人因健康知识匮乏导致慢病管理误区频发、病情反复,这直接揭示了面向老年群体普及科学慢病管理知识的迫切性;在康复科,学习急救技能并见证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过程,使队员们意识到提升社区急救能力及推广科学康复理念的重要性;在营养科,认识到膳食管理对慢病控制的基石作用,更明确了营养科普在老年健康中的核心地位。此次调研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让队员们掌握了实用技能,制定好老年人慢性疾病、老年人防跌倒、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儿童心理健康等调研问卷,更重要的是,通过亲历三个科室的现状与需求,精准锁定了后续健康科普宣讲与义诊服务必须优先解决的核心问题——即针对性地填补老年群体在慢病认知、急救能力及科学营养方面的知识鸿沟。
到达铜鼓当日,实践队即分组深入乡村,走访慰问独居老人。队员们与老人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其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运用医学专业知识提供基础健康问诊、保健指导和慢性病管理建议,并送上慰问物资。活动中,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人普及防跌倒等健康知识,同时完成了相关调研问卷。“感谢孩子们的关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国家对我们的关照。”一位受访老人动情地说。通过实地走访,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乡村民生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深刻认识到老年群体对精神慰藉和社会关爱的迫切需求。此次慰问不仅为老人送去了温暖,也让队员们对践行医者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慰问村里的老人并展开问卷调研
实践队同步开展了乡村儿童身心健康专题调研。队员们与孩子们互动交流,了解其课外生活、学习状况及心理需求,并指导他们填写儿童发展量表问卷。孩子们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在互动中表达了对丰富课外活动的期待。初步调研数据显示,部分乡村儿童课外活动形式相对单一,部分孩子需承担一定的田间劳动。通过问卷与访谈,实践队系统收集了乡村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展精准帮扶和健康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永宁敬老院,实践队员们依据前期调研问卷结果,为四十余位老人量身定制健康科普。聚焦高发的慢病管理,他们以“年龄≠疾病,科学管理是关键”为主题,将晦涩医学知识化作生活智慧。“血糖是平衡的艺术,血压如琴弦——过紧易断,过松无声”,生动的比喻引来阵阵掌声。针对老人需求,团队创新推出“四色健康锦囊”:橙色“三色餐盘法”图解糖尿病饮食黄金比例,蓝色“血管体操”呼吸法舒缓高血压,白色“靠墙深蹲”检测骨力,绿色“五指营养法”用手掌规范蛋白质摄入。“这比儿女念叨管用!”李奶奶笑着点赞。清风徐来的小院中,学子们更化身“养生导师”,带领老人习练八段锦。“掌心向上如摘星,摇头摆尾似龟息”,诙谐的讲解让八旬老人轻松跟练,周奶奶直呼“老腰都松快了!”
图为实践队员们带领老人习练八段锦
队员们根据之前问卷调研和访谈的结果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内心需求,随后,在幸福童舍,通过通俗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们科普日常安全隐患的应对与急救知识,提问互动环节,孩子们争先回答。趣味手工活动如水拓丝巾、塑料袋画花、石膏娃娃涂色等,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趣味小游戏 “唱反调” 和背古诗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表示感受到了温暖和快乐,队员赵艺凝说:“深入基层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乡里孩子们的纯粹笑容,这让我明白了我们实践“暖万家”的意义,我们会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图为孩子们争先回答实践队员提出的健康科普问题
三、创新实践:红色文化与铜鼓传统文化的新融合
从一碗金黄透亮的菊花萝卜豆子茶中体会铜鼓特色饮食文化。金黄的野菊花浮沉于微咸的茶汤中,萝卜干的韧劲与炒豆的酥香在舌尖交织——这既是为补充烈日下劳作的盐分与能量而生的智慧,亦是铜鼓人待客的淳朴心意。村干部介绍,这道茶饮由野菊花、萝卜干、炒豆子精心调配而成——野菊花清热解暑,萝卜干和炒豆子补充劳作流失的电解质与能量,是铜鼓百姓代代相传的“养生秘方”。队员们于微咸回甘的滋味中,品味乡土智慧,感受当地将传统饮食与健康理念深度融合的生活哲学。
在兴源村精心构建的“六个幸福”(幸福乡村、家园、童舍、颐园、花园、食堂)版图上,实践队员们见证了幸福如何精准滴灌至每个群体:走进幸福童舍,孩子们将颜料晕染成星河、繁花,用废弃塑料袋涂鸦、拓印化作绚烂花朵,在欢笑中学习生活常识。走进幸福颐园,实践队员为老人们带来升级版养生课堂,以“四色健康锦囊”为老人拆解慢病迷雾,八段锦的招式舒展间,周奶奶笑着说:“跟着孩子们练,浑身都轻快了!”走进幸福家园,实践队员们同孤寡老人话家常,帮忙做家务,耐心答疑,科普健康知识。走进幸福花园,队员协助村民种植黄精、菊花等药食同源作物。走进幸福食堂,队员与老人共同制作“黄精山药粥”“菊花绿豆糕”等健康餐品,保留地方风味又提升膳食营养。村庄里家家户户精心打理的小院,花果飘香,绿意盎然,正是“幸福花园”理念在村民生活中的具象绽放。
循着“铜鼓一响,黄精万两”的民谚,实践队踏入黄精加工厂,探寻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车间内蒸汽氤氲,工人们正娴熟分拣、炮制着根茎饱满的黄精——这味深藏山林的“山野之珍”,如今已成铜鼓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队员们跟随生产流程,见证黄精从清洗、切片到低温烘干、精细研磨的全过程。队员们了解到,从黄精种植到精深加工产业链,该产业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实打实的增收渠道,这一株株黄精苗为乡村健康事业注入蓬勃的产业动能。实践队员黄文卜说:“红色精神从未远去,它已深深融入这方水土的脉搏——在茶汤的温热里,在老人的笑纹里,在孩子的涂鸦里,在黄精产业的轰鸣里…化作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文化新章!”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铜鼓黄精加工厂与当地黄精产品的合影
四、总结展望:红脉融新章,青春续远行
(一)实践总结:回顾历程,展望未来
7月4日,兴源村村委会内,实践总结座谈会为这场“三下乡”之旅画上圆满句点。实践队队长吴炫煌的发言饱含深情:“忘不了老党员钟爷爷整理旧衫、凝望天安门背景时那穿越时空的庄重目光;忘不了敬老院李奶奶紧握双手叮嘱‘常回来’的殷切;更忘不了孩子们举着五彩丝巾时眼中纯粹的光亮。”点滴瞬间,汇聚成队员们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在乡土中国千钧分量的深刻体悟。兴源村陈书记接过绣有“情系桑榆晚,助力实践行”的锦旗,深情寄语南大学子:“永怀医者仁心,无论未来身处何方,心永远向着基层,情永远系着百姓安康!”
(二)活动意义:青春燃情红土地,健康科普暖万家
扎根秋收起义策源地,传承红色薪火,播撒健康希望! 此次南昌大学“传红色薪火,暖健康万家”助力健康科普与乡村文化融合新实践队,以铜鼓这片浸润着秋收起义伟大精神的红色热土为课堂与实践场,将深入学习与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置于首要位置,创新探索红色精神引领下的健康科普新实践。实践队紧扣“暖万家”服务宗旨,聚焦乡村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困境与心理健康需求,精准施策。队员们在追寻革命足迹、感悟初心使命的同时,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百姓健康的实际行动:通过在革命旧址旁、村史馆里开展沉浸式健康科普宣讲,组织饱含红色温情的专业义诊(服务200余人次)及心理关怀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健康自主管理能力,更让健康知识带着“红色温度”深入人心。活动同步惠及留守儿童,传递温暖。通过将“红色铸魂”与“健康惠民”深度交融,实践队成功构建了根植红土、服务乡亲的特色实践模式,有力回应了乡村健康服务痛点,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了新时代医学生的青春力量与温暖关怀。这段浸润着汗水与成长的旅程,终将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永恒动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高举红色旗帜,让健康科普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焕发更强生命力,让万家安康成为对革命精神最好的传承与告慰,向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星辰大海,扬帆再启航!( 团队:银发沐光,医养相伴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