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2025年7月4日至6日,桂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学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桂林市全州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通过实地教学、主题宣讲、深度调研等形式,在重温革命历史中筑牢信仰根基,在服务基层发展中贡献青春智慧,执“实践”之笔,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重温峥嵘岁月,在行走中感悟长征精神
为上好一堂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课,7月4日,实践团首站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园,实践团全体成员怀着崇敬之情,向革命先烈默哀鞠躬,深切缅怀那段用血与火书写的悲壮历史。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将士在如此绝境中浴血奋战?这种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带着这样的思考,带队教师现场讲授了题为《从湘江战役看新时代长征精神的实践价值》的“移动思政课”,同时带领参观湘江纪念馆,系统阐述了湘江战役“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的伟大精神内涵。随后,实践团成员化身“红色讲解员”,结合所学理论,为来往游客生动讲述长征故事,将“游客”变为“学员”,把“参观”变为“学习”。与此同时,为了解当前红色旅游的现状与游客需求,为后续献策提供一手资料,团队还对游客进行了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200份调查问卷点重点是了解公众对红色历史的认知程度、纪念馆教育功能的接受度,以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期待方向,为后续文旅融合方案提供数据支撑。成员们表示,在讲解和调研中,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图表 1 7有4日实践团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庄严肃穆向革命先烈默哀鞠躬
图表 2 7月4日实践团成员化身“红色讲解员”为游客讲述长征故事
图表 3 7月4日实践团在带队老师带领下参观湘江纪念园
图表 4 7月4日实践团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湘江纪念馆
图表 5 7月4日实践团在湘江纪念馆合影
追寻领袖足迹,在田埂上解码振兴密码
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7月5日,实践团前往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开展专题调研。2021年时,总书记曾亲临此地,对葡萄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在葡萄种植园,实践团与葡萄种植户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详细记录了毛竹山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依靠特色葡萄产业蜕变成乡村振兴的典型。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团队面向村民和基层党员,开展了“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宣讲。他们他们运用鲜活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生动解读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一位村民激动地表示:“你们大学生讲得好,让我们对国家的好政策更有信心了!” 与此同时,调研50名村民了解他们在20字方针的引领下,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图表 6 7月5日实践团成员采访毛竹三村村民
图表 7 7月5日实践团队在毛竹山村合影
聚焦文旅融合,在研讨中献策献策乡村未来
为将理论所学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具体方案,7月6日,首先,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体验葡萄采摘,村民详细讲解“科技兴农”带动下的品种改良与产业升级历程,同学们沉浸式体验采摘劳作,直观感受“小葡萄”如何串起“大产业”。其次,实践团聚焦“湘江纪念园建设如何更有效助力毛竹山村等周边乡村振兴”这一核心课题,展开了专题研讨与实践。团队通过访谈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文旅从业者等关键人物,共同剖析了当前纪念园“人流”如何有效转化为乡村“经济流”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基础上,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性地举办了“我为公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献一策”工作坊。经过激烈讨论和思维碰撞,团队精心设计出一条集学习、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毛竹山村(产业研学)-湘江战役纪念园(精神洗礼)-才湾阻击战旧址(历史溯源)”红色精品研学路线方案,为当地探索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智力支持。
图表 8 7月6日实践团成员与种植户交流种植技术
图表 9 7月6日实践团成员在葡萄园体验葡萄采摘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桂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实践团的学子们在行走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学真知、在奉献中长才干,不仅仅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入了田间地头,更用青年人的视角和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马院学子将继续秉承初心,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干诠释青春担当,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美华章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