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渐浓,广州南沙区马克村的稻田里却洋溢着别样的热闹。为深入挖掘和传承岭南水乡文化,乘着“百千万工程”的浪潮,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青耘实践队近日走进这片依水而居的村落,通过收割水稻、聆听咸水歌、学做疍家糕等沉浸式体验,与村民共赴一场水乡文化之约。
图为队员们走入马克村稻田 黄扬誉供图
稻田里的“农耕课堂”:体验劳作,感悟“粒粒皆辛苦”
马克村作为南沙典型的水乡村落,水稻种植是当地农耕文化的重要符号。实践队队员们赤膊上阵、脚踩泥土,在村民的指导下亲身下地,体验水稻收割的关键环节。俯身、折穗、归拢……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掌握力度与角度,既要避免稻粒脱落,又要保护稻秆完整。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时,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内涵,也对马克村“靠水吃水、以农为本”的生活智慧有了直观认识。
图为队员们体验水稻收割。 黄扬誉供图
咸水歌声里的乡愁:张主席献唱,唱出水乡情韵
“咸水歌哟,唱起来哟……”傍晚的河畔,传来悠扬婉转的歌声。当地村民张健仔是咸水歌非遗传承人,他特意为实践队队员们演唱了经典曲目。咸水歌是疍家人在水上生活中创作的歌谣,曲调质朴,歌词多反映渔民劳作、婚恋等生活场景。张主席的歌声时而高亢如浪涛,时而低柔似流水,队员们静静聆听,仿佛看到了往昔疍家人摇橹捕鱼、水上聚居的生活画卷。“这歌声里有我们水乡人的根,”张主席笑着说,“希望年轻人能喜欢它、传承它。”
图为张健仔主席演唱咸水歌。 李琪供图
疍家糕里的匠心:郭阿姨手把手,教做“水乡味道”
次日傍晚,队员们来到村民郭阿姨家中,学习制作岭南水乡疍家人的传统特色糕点——疍家糕。郭阿姨做疍家糕已有几十年,她介绍道:“这糕点用粘米、腊肠、香菜做原料,要经过泡米、磨浆、蒸煮等多道工序,火候最关键。”队员们围在灶台旁,跟着郭阿姨磨米浆、调甜度、上锅蒸制。当热气腾腾、软糯香甜的疍家糕出锅时,大家争相品尝,舌尖上的香甜与手上的温度交织,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水乡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匠心与温情。
图为队员们体验做疍家糕。 李琪供图
此次青耘实践队的“百千万工程”暑期实践活动马克村之行,以“体验+传承”的方式,让队员们深入触摸水乡文化的脉搏。从稻田劳作到非遗歌声,从传统美食到民俗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马克村独特的水乡魅力。实践队队员表示,将把这次经历转化为传播水乡文化的动力,让更多人了解南沙水乡的历史与风情,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图为队员们在稻田合影。 黄扬誉供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