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金陵折扇的文化内涵,提升南京文化传播力,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桃扇寻踪,拾遗金陵”非遗传承实践团循着经典戏曲《桃花扇》的文化脉络,开启了一场跨越多地的暑期实践之旅。活动主要采用实地探访、人物访谈的形式,串联起苏州昆山、北京、武汉、河北永年、南京五地的历史资源,在实景考察中探寻经典剧目的文化根脉。
【昆山站】
昆山作为昆曲发源地,藏着《桃花扇》的艺术底色。7月15日,在巴城镇的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成员们看到了精美的昆曲服饰和《桃花扇》的创新演绎,并通过多媒体装置沉浸式感受剧目与昆曲艺术的深厚联结。
【北京站】
北上北京,团队聚焦《桃花扇》的创作与传播轨迹。7月18日,团队成员来到宣武区海柏胡同的孔尚任故居。正是在此处,孔尚任结合往来南京、扬州时与明朝遗老的交往见闻,历经十年打磨出这部传世之作。而在西城区,安徽会馆碧山堂戏楼里曾无数次上演过《桃花扇》的悲欢离合,成员们在此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韵味,理解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对剧目传播的推动作用。
【武汉站】
武汉博物馆的湖北地方戏文物展呈现了《桃花扇》的地域传播图景。7月27日,团队成员驻足于用来演绎楚剧、汉剧中《桃花扇》的服饰、道具与剧本抄本前,仔细观赏、研读剧本,深入了解到楚剧和汉剧在演绎《桃花扇》时,如何根据自身剧种特色进行改编和创新,梳理经典剧目在武汉地区的传播轨迹与改编亮点。
【永年站】
河北永年区文化馆的实践,则聚焦戏曲的多元表达。8月4日,成员们观看永年西调、正里小曲等非遗项目的展示,访谈传承人徐正修先生,对比昆曲与地方戏曲在唱腔、表演上的差异,更深切理解《桃花扇》作为文人戏曲的独特艺术气质。
【南京站】
南京作为《桃花扇》故事的核心发生地,成为本次实践的重点。8月9日,团队成员相聚一起,走进秦淮・非遗馆,通过对比昆曲《桃花扇》与南京白局的表演差异,分析地方戏曲对文人剧本的本土化改编智慧;随后转至隔壁的李香君故居,在三进两院的明清建筑中,细看展示李香君生活场景的陈设,透过墙上的文字感受“血染桃花扇”的悲壮;临近尾声,成员们漫步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在乌衣巷的青砖黛瓦与桃叶渡的潺潺流水间,对照剧中“旧院”“长板桥”等意象的现实遗存,穿越时空与剧中人隔空对话。
从秦淮风月到京华烟云,从昆曲故里到地方戏台,实践团队跨越南北,用镜头在历史场景与非遗传承中拼凑出《桃花扇》的文化全貌。未来,团队将继续挖掘《桃花扇》背后的故事,为金陵折扇的推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桃扇寻踪,拾遗金陵”非遗传承实践团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