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绵延承古今,产业勃兴向未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瑰宝,其处方智慧凝结着千年传承的医学精髓,其知识产权保护更关乎传统医学薪火相传的命脉,亦是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根基。为紧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以专业力量赋能传统医药资源保护与产业升级,山东中医药大学“法润青囊调研团”积极响应实践号召,于7月11日奔赴山东省滕州市,深入乡村院落、基层卫生室、中医药企业、律师事务所等一线场景,开展以“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实地调研与专业探索讲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滕州故事”。
扎根田间地头:探寻道地药材的“保护密码”
东郭镇小党山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绿意盎然的药材田与村民忙碌的身影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调研团成员踏着晨露深入田间,详细考察金银花、丹参等道地药材的种植品种、生长周期及特色培育技术,用镜头记录从育苗到采收的全流程细节。“咱们这丹参药效好,但总担心别人学了技术抢市场。”面对种植户的困惑,团队成员与基地负责人贺兴伟深入交流,重点了解种植技术保密、品种改良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需求,耐心讲解地理标志商标对“滕州丹参”产地特色的保护价值。
深入基层诊室:解码民间处方的“传承困境”
在北辛街道俞寨居卫生室,泛黄的处方笺上记录着几代中医的临床智慧。调研团成员围坐于老中医身边,聆听“师传口授”的处方传承故事,仔细梳理基层诊疗中处方的记录方式、使用规范及传承现状。
“这些治疗小儿积食的验方用了几十年,但没想着申请保护,就怕传出去被滥用。”卫生室老中医的顾虑道出了基层处方保护的普遍困境。团队结合法学专业知识,现场讲解处方版权登记、商业秘密管理等本土化保护路径,建议通过“社区备案+数字化存档”实现传统处方的规范传承,同时规避侵权风险。此次走访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基层是中医药处方保护的“最后一公里”,亟需专业力量赋能。
传统秘方的“守正创新”之路
调研团走进山东千草堂中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剂车间,传统膏方熬制技艺与现代生产线在此交相辉映。企业负责人杨峰带领队员参观时介绍,作为滕州中医药代表企业,千草堂手握多项“祖传秘方”,车间里蒸汽夹层锅保留着“文武火交替”古法熬制,旁侧流水线则负责标准化灌装,实现传统味道与质量稳定的兼顾。
在质量检测区看到每批产品经十几项检测时,队长王佳珂感慨:“传统秘方市场化要过好多关,既得守传承之根,又得迈现代之坎。”大家围绕秘方推广与仿冒应对等问题与杨峰交流,深化了对中医药产业振兴的实践思考。
立足青春校园:播撒文化自信的“希望种子”
“同学们知道牛黄清心丸的‘前世今生吗?’”在滕州市第一中学的课堂上,调研团成员以“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开展科普讲座。通过“日本救心丸与中国六神丸”的对比案例,用通俗语言讲解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概念,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此次活动为中医药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对话法律专家:探寻司法实践的“破局之道”
山东祺博律师事务所的会议室里,调研团与王延鑫律师围绕中医药知识产权案件展开热烈研讨。“中药复方的‘三性审查’一直是专利申请的难点,很多老处方因此错失保护。”律师结合代理的侵权案例,详解中医药处方在确权、维权中的法律困境。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商业秘密认定标准模糊”“侵权证据收集难”等实践痛点,结合法学专业知识探讨解决方案,初步形成《中医药处方维权指引》初稿。此次对话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法律工具+行业特色”的双重支撑,为后续政策建议提供了司法实践依据。
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中医药保护既要守得住传统,更要接得住时代。下一步,团队将结合实践成果撰写《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滕州调研报告》,并推动调研建议落地转化,让知识产权成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护身符”,让千年国粹在法治护航下焕发新生机。
黄河汤汤,文脉绵长;青囊在握,使命在肩。山东中医药大学“法润青囊调研团”以专业实践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使命,用青春力量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乡村振兴贡献智慧,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