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深耕乡村一线 益起行实践队以“两弹一星”精神绘振兴画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青年大学生突击队的一员,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益起行实践队延续前三年的“三下乡”实践,于7月5日至14日走进长山村。队员们不仅带来了融合“两弹一星”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特色课程,还围绕当地革命历史开展调研,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图为益起行实践队合影。邓梓谦供图
调研里的红色对话:“‘两弹一星’故事该让更多人听见”
“马踏镇是革命老区,中共电白县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在与马踏镇教育办主任苏中安的访谈中,队员邓梓谦边记笔记边追问:“现在村里的孩子对这些历史了解多吗?”苏中安叹了口气:“老一辈还记得些,但年轻人接触少,红色故事快‘藏’起来了。”
图为益起行实践队在调研中与马踏镇教育办苏中安主任深入访谈。郭钰供图
这番对话让实践队更坚定了调研方向。团队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开展红色文化调研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结合“线上+线下”的模式,有效发放了近500份问卷。结果显示,90%村民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对乡村振兴和青少年成长意义重大,50%村民对其历史事迹了解不深。实践队还与当地基层干部座谈,了解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现状及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时的困难,为后续开展特色思政教育、探索革命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实践路径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深入调研。张桂帆、郭钰供图
“三下乡”是青年学子深入到基层、服务乡村的重要实践。益起行实践队的成员们在此次活动中,不仅亲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更在调研服务中收获了成长与蜕变。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深入调研。邓梓谦、郭钰供图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前期调研成果,“益起行”实践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优势,精心打造了分层递进、多维融合的“七个一”特色课程体系,旨在将红色精神转化为乡村儿童可触可感的课堂体验。
“小朋友们,知道钱学森爷爷为什么要放弃国外的好条件,回到咱们祖国吗?”7月8日下午,茂名市马踏镇长山小学的“四点半课堂”里,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益起行实践队队员庄晓璇指着动画短片,向围坐的孩子们抛出问题。10岁的蔡同学举着小手喊:“因为他爱中国!”这场热烈的互动,是实践队在长山村开展“七个一”模式支教的生动一幕。
“大家捏的火箭模型,藏着科学家们的奋斗故事哦。”在“核你一起塑未来”泥土创意课上,队员邓梓谦边示范边讲述:“当年科研人员在戈壁滩,喝着带沙的水,用算盘算数据,才造出了我们的第一颗卫星。”
“共传一技艺”在非遗竹编体验课上,实践队将思政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巧妙结合。队员们引导孩子们亲手制作竹编作品。课程采用多元化形式:先由队员讲解竹编技艺的历史背景,链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坚韧精神;再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在编织过程中讨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涵。孩子们在创作中不仅学会了非遗技艺,还理解了创新实践的价值。
图为实践队成员乡村支教“核你一起塑未来”主题泥土创意课与“共传一技艺”课程。郑海怡、甘焕怡供图
在“共读一本书”与“两弹一星”精神故事会中,队员们化身讲解员。动画短片《钱学森回国》播完后,队员郑海怡抛出问题:“如果是你,会放弃国外的洋房汽车回来吗?”12岁的陈同学皱着眉说:“肯定回来!祖国需要我呀!”这句稚嫩的回答,让课堂瞬间响起掌声。
“共读一部史”课程中实践队员以“故事传承人”身份,围绕“两弹一星”的历史脉络,运用情景剧式讲述和互动问答,重现英雄事迹。在课程中队员们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故事时,设计互动环节:“如果你们是科研人员,会如何克服沙漠中的困难?” 孩子们争相回答,课堂氛围热烈。一名学生分享道:“听了科学家们的故事,我才知道什么叫‘自力更生’,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让历史“活”起来,还激发了孩子们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
图为实践队成员乡村支教“共读一部史”课程。郭钰供图
实践队的课程体系不仅聚焦红色精神传承,还关注乡村儿童全面发展。“防溺水要记住‘六不准’,谁来演演遇到有人落水该怎么办?”在“共许一场愿”安全教育课上,通过情景互动,结合“六不准”口诀背诵,系统讲授防溺水、防诈骗、防性侵知识要点。参与演练的学生表示:“通过实际演练,我记住了不能盲目下水救人,要呼叫大人帮忙。”
在“共挥一身汗”课程中,实践队队员聚焦拳、掌、勾三种手型及弓步、马步、虚步等核心动作,进行了细致讲解与手把手指导。学生们分组开展练习,在反复实践中逐步掌握动作要领。李同学家长表示,课程不仅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让他们在习武过程中深切感悟“尚武崇德”的武术文化,激发了对中华武术的浓厚兴趣。
实践队还开设了“共拓一眼界”科普课程,将“两弹一星”精神中“自主创新、开放融合”的核心内涵,巧妙融入模型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内核,拓宽认知视野。此外,实践队还开设“小手拍童谣”推普活动助力推普,“宝钞通识”财贸特色课传授实用财经知识,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乡村支教。邓梓谦、郭钰、何翠丽供图
在“共绘一幅画”课程中以“火箭”为核心元素,通过剪纸、贴画的集体创作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航天精神与团队协作的意义。活动中,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用彩纸剪出火箭箭体、尾翼等部件,有的剪贴“星星”“云朵”等背景元素,还有的用亮片、彩笔点缀细节。在拼贴组合时,大家互相配合调整布局,最终共同完成了一幅“飞向太空”的主题贴画。
过程中,队员们结合“两弹一星”故事,讲解火箭背后科研人员的奋斗历程,让孩子们理解“剪纸里的火箭”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精神的象征。此次活动既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航天梦与爱国情在剪剪贴贴中自然生长,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实践。
图片为孩子们的成果展示。何翠丽供图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明白了‘两弹一星’精神是多么伟大。科学家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研究,我们也要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课堂上的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道。
一位村民拉着实践队员的手说:“咱们村老一辈虽然知道些‘两弹一星’的事迹,但孩子们了解得太少。你们带来的那些科学家的故事,还有亲手做的火箭模型,可让孩子们开了眼界!”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乡村支教。邓梓谦、何翠丽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高校与地方携手推进乡村“两弹一星”精神调研与教育的生动实践,展现了青年学子扎根群众、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与青春风采。
据悉,益起行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陈坤璇、李妙舒,与驻村帮镇扶村工作队副队长、第一书记麦彤宇老师的帮助下,与茂名马踏地方政府深度联动,连续四年深入乡村一线,将炽热的“三下乡”精神锤炼成“常下乡”、“持续下乡”的坚实步伐。这不仅是为茂名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与支撑,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深入实践。未来,益起行实践队将秉持初心,以“教学帮扶夯实育人根基、实地调研破解发展难题”双向发力,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队将持续打磨课程体系,深化“红色教育+乡村振兴”融合路径,让“七个一”模式成为点亮乡村童心的火炬,让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永续闪耀。(通讯员:邓梓谦、郭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