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们真的不是得了癌症吗?”
会诊现场,胡先生的家人带着忐忑与期待,忍不住问出了这句话。此前,几乎所有影像学结果都倾向恶性肿瘤,反复穿刺却始终没有定论,全家人几个月来一直处于巨大的煎熬之中。直到来到河北一洲肿瘤医院,通过MDT多学科联合诊断,谜底才被真正揭开。
辗转大医院,扑朔迷离的腹部肿块
66岁的胡先生(化名),来自山东聊城冠县。几个月前,他因腹痛、食欲下降就诊于当地门诊,被诊断为“肠炎”,服药治疗后却毫无起色。
“不会是什么不好的病吧?”想到这里,胡先生心里一紧。他连忙到当地医院做了腹部彩超,结果显示胰尾附近和左下腹各有一个约7厘米的肿块。对于普通人来说,“肿块”二字往往跟“肿瘤”联系在一起。带着忐忑,他于5月1日接受了穿刺活检,但病理结果依旧模糊,仅提示“考虑为间叶源性肿瘤伴梗死”。结果既没确认肿瘤,也没排除肿瘤,反倒让胡先生更加不安。
怀揣不安,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谁曾想,结果依旧扑朔迷离:病理标本多为坏死组织,无法排除肿瘤!进一步的CT检查甚至显示肿物侵犯胰腺,包绕血管,并伴有多发可疑病灶。多次穿刺,有时只见少量腺上皮细胞,有时则是肉芽肿性改变,但始终没有定论。一次次检查,一次次疑云,胡先生和家人都陷入了煎熬。
一次次检查,一次次疑云。虽然没有明确证实,但种种迹象都在指向“恶性肿瘤”。在医生反复提示下,加上影像学的可疑表现,胡先生和家人几乎认定自己罹患“癌症”,恐惧和焦虑弥漫在整个家庭。
带着“治癌”的决心,他走进了河北一洲肿瘤医院。作为国内较早开设质子治疗的肿瘤专科医院,河北一洲肿瘤医院坚持“精准治疗 让生命延续”的理念,帮助无数患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您有需求,请拨打咨询电话:400-6090-111。
MDT联合讨论:质疑“恶性”结论
入院后的PET-CT结果似乎坐实了癌症的猜测:腹腔、盆腔多发肿块,前列腺、双肺、腹股沟区均有异常代谢灶——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然而,矛盾的是,肿瘤标志物全部阴性。
面对扑朔迷离的病情,河北一洲肿瘤医院立即启动MDT(多学科会诊)。外科医生指出,贸然手术取材风险极大,且可能依然得到“阴性”结果。影像科专家提醒,PET-CT提示异常,但不能单凭影像就下定论。病理科专家结合既往“坏死+肉芽肿”的结果,提出非肿瘤性疾病的可能;超声科则提出关键思路——尝试对右下腹壁及腹股沟结节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以获取更具价值的标本。
“精准诊断对患者至关重要。” 河北一洲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刘超表示,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病因,患者很可能会接受错误甚至过度的治疗。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病是什么就诊断什么。不夸大,也不回避。
7月15日,穿刺顺利完成。病理结果显示:干酪样坏死伴肉芽肿性炎。虽然抗酸染色和结核相关检测并未完全阳性,但结合病理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专家们高度怀疑结核。
为确保诊断准确,患者到北京胸科医院进行会诊。结果完全一致:胡先生并非癌症患者,而是罕见的肺部、腹部及盆腔多发结核。真相终于水落石出。胡先生被及时转入规范的抗结核治疗通道,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和放化疗。几个月来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在明确诊断后,胡先生及时接受了系统的抗结核治疗,症状逐渐好转。9月,当家中的孩子开会后,他的家人专程从山东来到河北一洲肿瘤医院,送上一面写有“医术精湛医德高 精心尽意为患者”的锦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