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青春执笔书乡兴,稻茶香里绘丰年

盛夏的溧水,晨光熹微。吴村桥村新修的乡间公路上,响起了年轻而急促的脚步声。几位青年步履匆匆,他们的背包里,装着笔记本、数位板、摄像机和一颗颗跃跃欲试的心——此行,要用青春的画笔,为古村勾勒新颜。

今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漫”话丰年,以“媒”兴乡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志愿服务团深入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吴村桥村,开展为期十余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科技+文化+产业”融合路径,通过打造数字IP、创作主题漫画、开发文化地图等多种形式,积极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仔细推敲调研方案)

“脚下沾泥,心中才有底”

踏绿寻梅,邂逅江南芬芳

“不行不行,一人只能喝一点,度数不低的。”看着自家的青梅酒被同学们争相品尝,自称“不善于面对镜头”的秦淮梅园企业代表朱先生打开了话匣子,向同学们讲起了自家老板当年是如何被梅子的味道“拐”回了家乡。

“这种‘味道’是与这片山这片水联系在一起的,缺了它总感觉少了点啥。”朱先生说,他们当然希望家乡的小小梅子能够走出村子、走向全国,但同时他们也抱有一种期待,想让更多的人亲眼来瞧瞧“吴村桥村的梅子”。

出于这种想法,秦淮梅园近年来改变了原本单一的经营方式,以“很大的投入、很大的毅力”建设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形成了现有的集果梅生产加工与梅花主题文旅于一体的双轨发展模式。走在盛夏里青绿一片的梅林里,朱先生向同学们谈起自己对于宣传的想法:“不能只盯着产品,更要讲好体验故事。”

清雅高洁、恬然自处,在梅园廉洁文化博览馆,团队对于吴村桥村的“梅”有了更立体深刻的认知。“我们所期待的IP人物,应超越对青梅外观的简单拟人化。”在与团队探讨设计时,朱先生提出,“更希望能在整体设计上彰显梅文化的独特品格。”

(图为秦淮梅园企业代表与团队探讨IP形象设计)

茶香氤氲,解码“小叶大业”

在月牙湖生态茶园,团队走进月芽·东方茶事美学空间,茶香伴着现代气息扑面而来。试管茶、小罐茶、茶饮料、茶空间,一系列新产品、新概念让团队同学们目不暇接,屡屡停下脚步。

“是不是觉得这些产品很‘潮’,和印象里那些大茶罐挺不一样?”企业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道,“这就是‘小叶大业’,是我们企业的发展目标,我们希望打破饮茶的年龄壁垒,让茶文化更年轻、更时尚。”

然而,梦想背后亦有隐忧:乡村年轻劳动力的持续外流,使得古老的种茶制茶技艺面临传承危机,新技术推广也遇阻。“我们努力的方向,既是让‘新茶叶’被看见,更是让‘新茶业’被看见,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打拼……我们渴望与你们这样的青年力量同行,一起让‘新茶业’被看见、被热爱!”茶企的迫切期待,让团队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稻浪翻涌,触摸土地脉动

听完了“新茶叶”与“新茶业”的故事,团队继续出发,在稻浪中感受独属于土地和粮食的、与众不同的文化。

夏风拂过公正大米种植基地省级示范区的万亩稻田,送来阵阵清新的稻香。团队成员行走在田埂上,感受着土地的厚重与生命的蓬勃。几个同学蹲下身,用手轻轻触摸水田边的新稻,讨论着如何把这份土地的“生机”与“踏实”画出来。

“这年头光种好可不够!”公正大米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站在同学们身后,抬眼望向无垠的绿色,“得让城里人知道这米咋长的,尝尝新米有多香!好米,得卖出好名声、好价钱。”这朴实的期待,成了团队设计“稻米”IP的核心命题。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大米种植基地)

落笔生花,为乡村绘就“青春名片”

“这个形象不仅要与梅产品相关联,最好能与主题文旅也有一定的呼应!”

“她是茶叶的‘代言人’,也是‘茶业’的宣传员。”

“不能太‘土’,要传达出稻米的生机与活力,也不能不‘土’,庄稼哪有能离了土的。”

……

带着无数思索与收获,团队成员们回到驻地,立刻投入紧张的创意设计工作。数天的走访和调查为大家心目中的“梅”“茶”“稻”逐渐勾勒了轮廓,你一笔我一画,你一言我一策,线条与色彩逐渐交织,隐约间好像有了吴村桥村的“魂魄”。

随后的几天里,方案日渐成型。根据各村企自身发展需求、现有文化品牌及重点期望目标,融合企业自身特点,团队创新设计出“梅君”“茶仙”“稻宝”三大主题动漫IP形象。

其中,“梅君”身着棕红主衣搭配浅绿外衫,饰以青梅发髻,展现温润谦逊的“梅君子”形象;“茶仙”衣袂飘飘,墨发绿袍,以从容姿态传递品茗意境;“稻宝”稚嫩可爱,呼应稻米生长的自然本真。三大IP呼应三大产业,既“各自精彩”,又“美美与共”,展现吴村桥村独有的风采。

IP形象是核心,但要让其价值最大化,还需丰富的内容载体,团队为此精心创作。连载漫画《吴村桥物语》以“一粒米的旅程”“一叶茶的故事”“一朵梅的传承”为主线,把农产业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可视可感;专属形象地图《吴村桥村导览图》清晰标注核心产业区和重要文旅节点,既实用又好“晒”,是游客探索乡村的创意指南。

(图为与学者们交流展示成果)

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产出,更在于对未来的思考。团队基于调研实际,系统梳理总结,凝练形成了“IP设计-内容生产-平台运营-产业联动”四位一体的乡村品牌数字化推广模式。同时,撰写了详实的《吴村桥村产业发展与传播需求分析报告》,精准把脉当地产业优势与短板;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吴村桥村乡村振兴政策建议》,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

回声与成长:在乡村振兴中展现青春力量

团队的创意工作和丰硕成果,在吴村桥村引起了热烈反响。

“这东西一看就是我们家的,真没想到能做得这么用心!”看着生动可爱的“梅君”形象和精美的导览图,秦淮梅园的朱先生连连称赞,“年轻人肯定喜欢!”

月牙湖茶园的工作人员对《吴村桥物语》中的“一叶茶的故事”感触尤深:“漫画把我们种茶、制茶、推广茶文化的故事讲活了,看得人心里暖烘烘的。希望这些作品真能帮我们‘圈粉’年轻人!”

“学生团队带来的不仅是创意,更是用年轻视角重新发现乡村价值。”面对镜头,村委会工作人员表达了对团队工作的认可与肯定,更期待着能有更多的青年力量,在吴村桥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

(图为村委工作人员走访、交流方案细节)

团队指导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辅导员顿泽宇老师全程参与了此次溧水之行。他深有感触地总结道:“高校青年深入乡村,绝不能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或走马观花的‘体验’。”这次实践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共同成长。同学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而乡村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实的发展需求,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最生动的课堂和实践舞台。

当面包车载着同学和行李驶离村庄,背包里,珍藏着朱先生塞的几盒梅肉;手机里,定格着绿色的稻田和层叠的茶山。后视镜里,吴村桥的晨风暮霭,已在年轻的心田上,播下了名为“奋进”的种子。

画笔点染处,稻茶梅皆成诗行;青春汇聚时,农文旅共谱新章。(通讯员 李耕臣)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607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