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团省委关于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引领青年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陶冶情操、增长才干,7月10-24日,“助农为乐”突击队在陈金苗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化州市培林橘品专业种植合作社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怀揣着对化橘红产业的好奇与探索热情,队员们开启了一场知识与实践深度交融的实践之旅。
“新农人”——廖志略:一堂田间实践课
“助农为乐”突击队的师生们走进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受到廖志略社长热情接待。这位深耕化橘红产业十年的“新农人”,以一场接地气的田间实践课,为学生们种下了“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信念种子。课堂不止于田埂。廖志略社长分享了自己大学时期创业的点点滴滴,他希望同学们能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年创业时,我也吃过很多苦,但想着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就觉得有奔头”。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同学们,“年轻人有知识、有闯劲,但别总想着‘高大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最扎实的成长”。
寻访百年化橘红树、探寻千年文化底蕴
师生们走进培林橘品展区,仿佛翻开化橘红产业的历史与创新篇章。这里展品诉说着化橘红故事:培林橘品始于1941年,家族先辈明末清初便投身种植,历经五代传承,是化橘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单位及粤字号农业品牌,1912年的百年古树让队员惊叹,更显先辈守护本土产业的付出。大岭村作为“中华化橘红第一村”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见证化橘红从明清贡品到助农金果的变迁,依托独特水土和标准化产销成村民致富“黄金果”。培林橘品以“遵古法制,守正创新”诠释非遗传承,其五代人坚守的制作技艺,在2012年列入省非遗名录,成为“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主播”上线,从课本到直播间
“助农为乐”突击队队员们严谨直播,精准介绍化州化橘红的成分与功效,从最初的紧张生涩到后来的从容自信,用生动语言调动直播间氛围,8场直播吸引超1000人次观看,助力企业账号粉丝增长50%、获10万次点赞。队员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人台前直播,有人幕后打包、核查产品与订单,虽在打包中体会到果农长时间劳作的不易,但想到能让顾客及时收到优质产品便动力十足。全程参与直播与售后,队员们既了解农户艰辛,更增强了责任与担当,收获农户与消费者的双向信任,用热情搭建产销通道,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活力。
揭开化橘红树苗的神秘面纱
36度的高温下,队员们满怀期待与坚毅在基地整装待发,指导老师陈金苗强调防暑等安全事宜后,大家戴草帽、握锄头奔赴化橘红基地。泥土热气与橘叶清香中,汗水很快浸透衣衫,队员们听果农指导后认真清理杂株——面对覆盖整片林地、与幼苗难辨的杂株,大家齐心协力一锄一拔,终将其清理成堆,让400多棵化橘红幼苗在阳光下舒展叶片、显露清晰轮廓。望着这片长势喜人的橘红树林,队员们满心成就感,也真切体会到每片化橘红都是果农辛劳的结晶。
“植”得拥有,“植”得期待
突击队师生们提前学习化橘红种植知识后,分工协作完成挖坑、扶苗、填土、浇水等环节,田间地头热火朝天,汗水难挡热情,欢声笑语与劳作声交织成助农画卷。队员们觉得亲手种树既学知识又助农,意义非凡;基地负责人也感谢年轻人为基地注入活力,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乡村产业的珍贵关注。
采摘化橘红果 感受丰收的喜悦
踏入果园,队员们迅速分工协作:采摘组轻托果实、巧断果柄,生怕伤及枝叶;指导老师即兴将鲜果抛向空中,队员们抬手稳稳接住,果实在阳光下划出的金色弧线,与此起彼伏的笑声碰撞出劳作的欢歌;分拣组细心归类,让不同品级的果实各归其篮;记录组则用镜头定格下每一个专注瞬间。瞥见一旁的挑果扁担,队员们纷纷挑战,可两筐果实的重量远超预期,刚上肩便踉跄摇晃,相视一笑间,更懂农耕劳作的不易。
队员们在协作中摸索门道,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停歇。当沉甸甸的果实堆满竹篮,丰收的喜悦在每个人脸上绽放。现场习得的生长周期与养护知识,更让这场实践成为一堂生动的“田间课堂”。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乡村,在大岭村化橘红基地的劳作中,真切体会到乡村产业发展的不易与希望。从亲手清理杂株、种下化橘红树苗,到感受果农们的辛勤付出,每一个环节都成为队员们成长的养分。大家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在心中种下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份珍贵的经历,运用专业知识,持续为乡村特色产业的推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闪耀光芒 。(通讯员 陈金苗 图片 吴展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6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