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民族地区青少年及家庭对国家资助政策的认知度和获得感,推动资助体系“全覆盖、易理解、强实效”,近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薪民族韵,智语助资声”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开展了“资助育人”主题实践活动。
团队以“政策精准触达、服务暖心落地”为理念,通过入户走访、政策宣讲、咨询点服务与需求调研等形式,为当地少数民族家庭搭建政策认知桥梁,打通政策普及“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家庭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度与关怀。
入户走访送政策,暖心对接润无声
实践期间,团队深入东兰县乡村社区,开展“一对一”入户走访活动。志愿者们带着政策手册和宣传资料,走进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家庭,与学生及其家长促膝长谈,详细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为100余名学生及家长详解助学贷款、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等12项资助项目。
针对部分家长对政策存在的理解偏差,志愿者们结合实际案例耐心答疑,手把手说明申请条件、办理流程及所需材料清单,确保每个受访家庭真正“听得懂、用得上”。同时,团队成员也结合个人经历,讲述国家资助如何助力自己完成学业的故事,以自身成长激励家长支持孩子求学、鼓励学子勇敢追逐梦想。
“以前总觉得政策太复杂,孩子上学的事一直搁在心里。现在大学生上门手把手教,我们总算踏实了!”村民王大叔的孙子即将升入高中,此前因不了解资助政策一直担忧学费问题,如今在团队帮助下顺利提交了助学金申请。
团队进行入户走访
团队成员进行解说
多维宣讲筑阵地,精准解读助成长
为进一步扩大资助政策覆盖面,团队在当地学校、社区活动中心开设“智汇资助”政策宣讲专场。志愿者们采用 PPT 演示、动画讲解、情景模拟等多元形式进行宣讲,既有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全景解读,帮助听众建立完整认知框架;又有针对特殊群体扶持政策的细致剖析,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触达需求群体;更包含申请流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提示,助力家长和学生高效办理。现场发放的《资助政策口袋书》,也让家长和学生能随时查阅、学习。
此外,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创新引入自主研发的机器狗担任“政策小讲师”,通过趣味问答、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参与热情,让严肃的政策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团队还特别设计“成长基金”模拟申请游戏和“政策护航成长”可视化时间轴等互动环节,让青少年和家长现场体验政策申请流程,直观了解不同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体系,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未来的规划意识。
“以前总觉得政策难懂,这种趣味互动的形式挺方便理解的。”一位参与宣讲的家长说到。
团队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政策解读
团队进入学校进行政策宣传
咨询服务定驻点,实时回复解疑问
为扩大政策触达率,在东兰县文化馆、乡镇集市等人员密集区域,团队设立“资助政策咨询点”,为过往群众提供常态化咨询服务,将助学、助困、帮扶等资助惠民政策精准送达。面对现场家长和学生咨询,志愿者针对不同家庭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家庭量身推荐适用政策,针对家长关心的“助学贷款还款方式”“勤工助学政策”等热点问题逐一解答,让咨询对象“问明白、听得懂、能落实”。
咨询点还设置意见反馈箱,收集群众对资助政策落实的建议与诉求,形成问题清单。部分家长还主动留下联系方式,邀请志愿者后续帮助申请奖助学金,进一步促进了高校与基层之间的联系与信任。
团队成员在咨询点为过往群众解答政策
深入调研摸实情,政策落地有依据
为精准掌握当地资助政策实施现状,确保政策宣讲更具针对性,团队在前期开展了“东兰县资助政策认知现状”专项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与实地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东兰县资助政策覆盖情况、家庭知晓度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尽管绝大多数学生符合受助条件,但仍有部分家庭由于信息闭塞或理解偏差未能及时申请相关资助。实践队据此进一步优化宣讲内容、增设重点政策展示板块,确保宣传效果精准直达。
团队成员进行调研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让资助政策宣传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走进课堂、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把温暖与希望送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心里。桂航“传薪民族韵,智语助资声”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让教育资助在更多地方“看得见、用得上、记得住”,助力民族地区学生“一个都不掉队”。
(通讯员 梁薛卉 于秋实 陈慧婷 杨珊 蒋承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2-15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