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乡村振兴

福建农林大学“薪火传耕”实践团深耕莆田涵江:甲子薪火传耕路 青春赋能振兴图

  六十载初心如磐,新征程青春担当。7月18日至22日,福建农林大学“薪火传耕”实践团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谢联辉教授的带领下,深入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以科技助农、文化兴村、教育扶智三维实践,续写“漏头经验”时代新篇,在闽中沃野奏响乡村振兴的青春强音。

  重走初心地:甲子薪火照亮振兴路

  7月18日,谢联辉院士携师生重返“漏头经验”产生地--梧塘镇漏头村。行走于青石板路,触摸斑驳古厝,院士驻足昔日耕耘的田野,向青年学子阐释“漏头经验”科学为民的核心精髓:“科技创新必须扎根大地,解决农民真问题!”

  当日,谢联辉院士为师生及当地民众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党委与梧塘镇党委签署党建共建协议,聚焦“党建+科技”融合、“产学研”基地建设等四大领域,为科技兴农注入制度动能。由学院关雄教授、肖顺教授带来的一场面向百余名果农的病虫害防治培训紧随其后,图文版《防治历》与“博士医生农技服务卡”将专家技术送入千家万户。

  图为谢联辉院士带领服务团重访考察漏头村。薛煜凡 供图

  图为服务团专访谢联辉院士。薛煜凡 供图

  青春答卷:科技赋能破解产业痛点

  田间把脉解难题,文旅电商焕新颜: 7月19日至21日,实践团以实干精神深耕一线,以创新思维激活乡村。

  在田间地头,他们是精准施策的“农医生”--运用随机取样法系统普查荔枝毛毡病、枇杷裂皮病,同步检测土壤pH值与湿度,构建病害环境关联数据库;针对土壤酸化、农药滥用等痛点现场开出改良“药方”,发放《绿色防治历》300余册,让绿色技术直达农户掌心;深入省级农业物联网基地研学水肥一体化灌溉与智能气象监测,探索“云端种田”的智慧新径。在村落乡野,他们是创意赋能的“设计师”与“链接者”--踏查漏头村古厝梯田脉络,执笔设计荔枝、八卦村特色IP及系列文创产品,唤醒沉睡的乡土文化价值;走进涵江电商产业园,解码“农户+合作社+平台”的云端产销密码,为荔枝、枇杷鲜果插上“飞出大山”的电商翅膀。

  图为服务团进行病虫害调查。薛煜凡 供图

  薪火永续:从田野到心田的使命接力

  7月22日,实践团的足迹从广袤田野延伸至未来心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使命传递。在镇上卓悦学校的课堂,他们化身“自然引路人”--通过活体昆虫标本观察、立体模型拼接与甜蜜的糖画创作,为三十名青少年揭开“虫与农”的共生奥秘。孩子们指尖触碰着自然的神奇,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科学的种子悄然播撒进稚嫩心田。他们更叩响了历史记忆之门,拜访86岁的“漏头经验”亲历者许文坤老先生。老人轻抚着当年为挚友谢联辉院士亲手刻制的印章,往事历历在目:“他们住我隔壁,是朋友,更是战友!”泛黄的农书、自学的刻章技艺,无声诉说着老一辈“干一行爱一行”的赤诚。从启迪童心的科普课堂,到守护记忆的口述历史,实践团正将“漏头精神”的火种,从希望的沃野,播撒向未来的心田。

  图为服务团开展昆虫科普课堂。薛煜凡 供图

  图为服务团拜访“漏头经验”亲历者许老先生。薛煜凡 供图

  躬耕宣言:将论文写在振兴征程上

  薪火相传,构建振兴全链条:“薪火传耕”团队以谢联辉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为航标,在五天的躬身实践中,用青年学子“科技进村、文创入户、科普入心”的多元行动,编织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全链条网络。这条链,是精神的代代接力--从院士躬身田野的垂范引领,到青年学子科技助农的实干担当,再到为乡村少年播撒科学火种的未来启蒙,三代农科人的情怀与智慧在闽中沃野薪火相传;这条链,更是力量的立体融合--以党建共建筑牢组织根基,用数字技术锻造产业强链,借文旅创意激活文化价值,凭科普教育夯实人才根基,多维发力共同激发出乡村蓬勃的内生动力。

  六十年前,“漏头经验”如星火破土,照亮一方乡土;一甲子后的今天,新一代农科学子正以青春之智为其注入时代新光。这簇不灭的薪火,必将在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壮阔征程上,愈燃愈旺,终成照亮乡村振兴前路的燎原之光。

  图为服务团合照。薛煜凡 供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16-1550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