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系列报道】艺术设计学院“墨染生花,铸梦庐州”实践队赴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少年儿童非遗文化认知与保护意识,艺术设计学院“墨彩生花,铸梦庐州”实践队于7月1日至7月9日赴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青年社区开展为期九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日,团队抵达青年社区,在简短的开班仪式后,团队开展了“非遗扎染”的体验活动,一方方素布,经过队员们的巧手捆扎、浸染,变幻出独一无二的花纹,这吸引了在场小朋友的注意力。随后队员们通过一对一单独指导让小朋友亲手体验扎染艺术,让非遗的魅力在指尖悄然流淌。
7月2日上午,团队开展“石膏花卉彩绘”活动,引导小朋友用画笔解读传统纹样背后的故事,感受非遗的审美密码。下午队员们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对接会议,明确后续非遗体验活动的流程,并就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队员们答疑解惑。
7月3日,实践团队开展扭扭棒技艺教学,扭扭棒追溯于非遗绒花技艺。队员们通过教学传统造型技法,并让小朋友自行创作,各式各样的创新作品在小朋友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变得更亲近。
7月4日,课堂中的画笔转向了京剧脸谱。有姜维的忠勇、孙悟空的机灵、关羽的威严等,队员们先解析了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帮助小朋友理解脸谱背后的文化隐喻,随后引导小朋友亲手绘制这些脸谱,让抽象的文化变得具象可感,进一步加深小朋友对非遗脸谱文化的了解。
7月5日,实践团队奔赴庐州坊及周边地区推广非遗的特色价值。针对商户“非遗陈旧”疑虑,解析创新案例,收集菜单设计、摊位装饰等需求方案,探索非遗与市井生活融合路径。
7月7日,团队回归课堂,开展“非遗螺钿”教学,从历史渊源到工艺技法,蝴蝶翩翩、远山含黛、牡丹盛放,一件件闪耀着贝壳天然光泽的主题胸针在孩子们手中诞生,古老的螺钿技艺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7月8日,团队以扎染草帽结束最后一个非遗体验活动,孩子们在蓝调世界里尽情探索,“星空”、“海浪”等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主题作品诞生,一顶顶草帽变成了流动的艺术品,展现了非遗色彩应用的无限创意。
7月9日,青年社区“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队员们带领孩子们体验扎染、螺钿等非遗手工,在创作中感受传统技艺魅力。队员们为参加本次非遗体验课堂的小朋友颁发“巧艺小达人”证书,并鼓励小朋友继续去探索非遗文化。
此次“三下乡”手工创作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扎染、螺钿等非遗技艺,在实践中领略了传统手工艺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同学们将继续秉持传承初心,探索创新非遗实践形式,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艺术设计学院“墨彩生花,铸梦庐州实践队 吴启杰 王悦妍
摄影:朱聪林 陈梓伟 徐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