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蒸腾的七月,池塘边的蝉鸣里藏着隐忧 —— 我国卫健委数据显示,每年约 5.7 万人因溺水离世,其中青少年占比超 50%;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 5%,青少年对心肺复苏(CPR)等技能的掌握率竟低于 2%。为筑牢青春防线,护理学院组建 “防溺水+急救知识小课堂” 健康宣讲实践团,于 2025 年 7 月 15 日 - 8 月 20 日开展 “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以 “知识普及 + 技能培训” 为经纬,织密防溺水安全网,为 “健康中国 2030” 行动注入青年力量。指导老师王敏与韩晶全程护航,从调研设计到技能指导,再到实践反思,以专业匠心确保每一个环节落地生根。
(此为活动合影)
防溺于微:让危险在认知里显形
宣讲团成员兵分几路,走进青岛昂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山中学,以及成员家乡的学校与教育机构。在一张张生动易懂的PPT的展示下 ,溺水的 “隐形杀手” 被一一拆解:废弃池塘下的暗流涌动,无监护河道的深坑也暗藏危机,野泳、水边嬉戏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踩着危险的边缘。“看这张图,水下地形突变处,就是最容易出事的‘暗坑’。” 宣讲员指着图片认真讲解,同学们的目光跟着移动,眉头随 “致命风险” 的剖析渐渐蹙起。模拟演练环节更让大家绷紧了神经:有人扮演溺水者在 “水域” 挣扎,有人尝试岸边救援,在 “手拉手施救反被拖入” 的情景里,“六不一会” 的铁律变得鲜活 —— 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游泳,等会基本的自救呼救,这些字句不再是纸上的提醒,而成了刻在心里的警戒。抽筋时如何蜷腿漂浮,遇险要怎样大声呼救,每一个动作的演示,都在把“安全” 二字,种进少年们的日常。
(此为防溺水知识科普场景)
急救于微:让技能在指尖生温
专业的光芒,在实操环节愈发闪亮。宣讲团成员搬出 CPR 人体模型,说道:“溺水急救,先清口鼻异物,再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要捏住鼻子……” 演示员一边讲解,一边俯身示范,双手交叠、垂直下压,5-6 厘米的按压深度里,藏着生命复苏的密码。 当同学的手掌略显生涩地落在模型上,团队成员立刻上前纠正:“手肘打直,用髋关节发力”“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指尖的力度从迟疑到坚定,按压的节奏从紊乱到均匀,在一次次调整中,“敢出手、会帮忙” 的底气悄然生长。有人额头渗出细汗,却仍盯着模型默念步骤;有人练习到手腕发酸,脸上却带着 “学会了” 的笃定 —— 这便是技能传递的力量,让陌生的操作,变成能托举生命的底气。
(此为CPR讲解和体验环节场景)
从教室到社区,从 PPT 上的知识点到模型前的实操课,这支团队已让 200 人受益。活动收获了各机构与学校的认可,更在同学们心里播下了安全的种子。遵照 “预防 - 干预 - 辐射” 的三级模式,他们把专业知识化作夏日里的清凉守护:当 “防溺水” 的叮咛融进课间谈笑,当 “CPR” 的步骤成为同伴间的话题,这道由青春力量筑成的防线,正让每一个盛夏,都少一份意外,多一份安心。
文字来源/姜小旋、孙昊、张译文、陈思含、蒋蕊鲜
图片来源/张旭、王璇、张晨瑞、张函卿、张秋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2-15722-0.html